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辛卯年正月三十
陶城报社出版 逢周五出版 这期是 第944期
E-mail:info@fstcb.com 广告热线:0757-82270095 订报热线:0757-82665959 编辑部:0757-82276288
文章检索  
 

字体大小     
上一篇
面对“后喻时代”的思考
下一篇
   在年终的教授工作会议上,造型艺术系的一位教授发言说:“现在的学生真不如以前的学生。我们那时做学生时,不用老师管就能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并虚心向老师请教,老师说怎样学生就怎样。可现在这些学生有自己的一套,根本听不进老师的话。跟这一代学生真感到有代沟,很难沟通……”我坐在这位教授身旁,对他的一席话,深表理解,但又不完全赞同。理解的是我们都是近五十的人,都有过相同的学生时代和教师工作阅历以及一些相似的感受;不赞同的是他对现代学生的看法和对“代沟”的理解。他只从“沟”(代沟)的这一边(家长、教师)看问题,而没有从“沟”的另一边(孩子、学生)看问题。“
  
   代沟”不是发生在今天,其实“代沟”早就存在。只不过以前的“代沟”现象不太明显罢了。这使我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写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书中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传承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所谓的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发生在同辈人之间的学习;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我们这一代身为家长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我们常常需要子女们的帮助。比如,他人刚送给的一款触屏手机或iPod不会使用,求助于孩子的指导;想上网聊天,但不会使用QQ或MSN,让孩子给注册和教授使用方法;图片不会上传,请教孩子;想删除一个不想让他妈妈看到的短信,也硬着头皮请教孩子;电脑出了故障,就更离不开孩子的帮助了……。尽管我们认为这些小事没有什么,可它实实在在地存在我们生活之中,而且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了。因此,我们这些作家长的多少也感到自己有些“out”了。作为家长,我们在孩子面前似乎没有感到多少的尴尬。但是发生在教师身上,这种感受就不同了。家长与孩子存在着亲情,家长的落伍孩子是可原谅的。但老师与学生之间就不同了,没有亲情关系,没有情面关系,只有师生关系,甚至是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老师的落伍学生是不会原谅的。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也恰恰反映在我们与学生之间,这是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
  
   以往,我们都把产生代沟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年青一代人的“反叛”上,玛格丽特·米德则把这种反叛归咎于老一代在新时代的落伍之上。以往,尽管有人认为弥补代沟的办法是可以通过交流来解决的,但他们往往把建立这种交流当成恢复老一代对新一代教化的手段。而米德却申明:“真正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对话。”而在这种对话中,虚心接受教益的应该是年长的一代。这就是当今世界独特的文化传递方式(后喻方式)决定的。这种经历或许是惨重的,但确实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你若不想落伍于时代,就只能努力向年轻人学习,因为今天正是他们代表着未来。“
  
   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未来。”这就是米德对解决代沟问题所给予的中肯回答。我在与学生交流中,听到一位同学这样说:“老师给我们讲的东西太老了,让我们看的东西太旧了。反而我们知道的事情,老师压根就不知道。给老师看的东西,老师从没有见过……”这位同学说的是真的。特别是流行文化、时尚科技、新鲜资讯等方面,我们的教师受到了来自学生的挑战。“后喻”将为新时代师生标准给予重新定位。现在学生借助互联网学到比书本上还多的知识,教师的信息量和信息提前量少,与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先进和信息超前构成了一对矛盾。当学生在数字技术、流行文化、时尚休闲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而拥有了超越前辈的话语权时,他们虽然仍会接受老师的教导,但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对老师进行着“知识反哺”。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创新的速度太快,不知道的东西太多。
  
   俗话说“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这是对学校形象的比喻。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学校还是那个学校,教师还是那些教师,可学生则是一拨一拨的轮换,像流水一样。我自己就有切身的体会。来学校工作十一年了,送走了十届本科毕业生和七届研究生了。可这十一年中,所教的学生(本科和研究生)的年龄段从70后到80后再到90后,跨度三个年龄段,他们的年龄差距就在15、6岁之间。而作为50后、60后的老教师们则地地道道的是80、90后的“父辈”了。“代沟”显而易见。如果仅仅用上个世纪(末期)所学的和所掌握的知识教授、传授给学生的话,的确是有些落伍、过时了。进入21世纪的这十年中,知识与信息的更新速度飞快。人们观念的转变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使学生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宽广和便捷。
  
   从学校,从教科书,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的唯一的、传统的渠道与方式,被彻底打破了。虽然学校教育的这种形式不会改变,但教师的权威性则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这种不变应万变的模式将会动摇。“流水的兵”在变,“铁打的营房”更要变!特别是“营房”中的教师是变化中的主角。教师总端着“铁饭碗”,就会被拿着“银饭碗”、“金饭碗”的人所替代。三百多年前,画家石涛就说过“笔墨当随时代”,那我们的知识不是也要当随时代么?!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还记得这样一句老话:“老师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是提倡“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但绝不是一个传授知识和人才培养的科学公式。你把自己都燃尽了,又如何继续去照亮他人?!因此,“老师要像充电器,不断地补充能量,才能不断地与他人沟通”(笔者)。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杨平认为,后喻时代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态势。在农工时代,社会阅历、经验、年龄等决定了“长者为师”;工业化时代,随着科技的普及和发展,技术的地位日益提升,出现了“技者为师”和“能者为师”的现象。在当今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掌握信息、知识的多少以及创新能力的高低又决定了新型社会的为师标准。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拥有更多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成为教师。这种新的为师标准的确立,是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的社会是“学习的社会”,现代人的生存是“学习的生存”,后喻时代尤为如此。后喻时代对于教师来说,学习,终生学习尤为重要,要做到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只有如此,才能保持知识的更新和与时俱进,才能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同时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学资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能者为师”和向学生学习的思想意识,努力实现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做到真正意义的“教学相长”。
 
郭强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陶城报”的网页作品(文字、图片及其他内容),版权均属陶城报所有,欢迎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转贴或引用,并须注明出处为“陶城报”。未经本站协议授权的,谢绝网页链接。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本网站不保证为向用户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从本网下载使用,请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站联系的,请在作品发布后30天内进行。电话/传真:0757-82271849 / 0757-82272915。
  4、本网站保留根据业务需要随时对本声明内容进行更新的权利,请您在每次登录本网站时访问此网页,查看本网站的当前声明内容。
  5、以上声明内容的解释权归本公司网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