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农历庚寅年十月廿一
陶城报社出版 逢周五出版 这期是 第931期
E-mail:info@fstcb.com 广告热线:0757-82270095 订报热线:0757-82665959 编辑部:0757-82276288
文章检索  
 

字体大小     
上一篇
美过天青工巧处
下一篇

——瓷釉之美与瓷釉工艺关系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北方郑州有柴窑,是周世宗造瓷器特设的窑。相传当时主管官请瓷器式,周世宗批状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这)般颜色作将来’”。于是柴窑匠师们按照统治者的要求,烧制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瓷器。这个传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瓷釉之美与瓷釉工艺之间的关系,即瓷釉工艺技术是按照人们对瓷釉审美需求进行探索的。宋代官钧窑灿如晚霞、形如流云、变化莫测的窑变釉是否也有宋徽宗御批,按照“夕阳紫翠忽成岚”或“红似朝霞欲上时”的诗意去烧造?不得而知。作为瓷器艺术创作,究竟审美意识在先,还是工艺技术在先,我们姑且不先下结论。但是,首先我们要弄清瓷釉艺术与瓷釉工艺的辩证关系。由上述传说可知,如果只有审美理想,而没有具体可行的工艺技术去实现,审美是空洞的。相反,只有熟练的工艺技术而没有审美意识,也不能成为艺术。宋代瓷釉所展现出的色质之美,无不体现出精湛的技艺,同时又反映出时代的审美意识与艺术观念。确切地说,瓷釉工艺技术是艺术表现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条件,而瓷釉艺术表现又给予工艺技术以引导和启迪。

  如果没有宋代陶工熟练地掌握还原气氛及还原与氧化交替转化的操作技术,钧窑瓷器就不可能有“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艺术效果;没有陶工有意识地控制烧成温度和采用多次素烧、多次施釉工艺,汝窑、官窑等瓷器就不可能有釉层丰厚莹润,如美玉般的质感;没有陶工准确而恰当地控制烧成曲线,采用保温、慢速冷却等方法,建窑瓷器就不可能有形色如鹧鸪斑、油滴斑、兔毫纹的自然形象。诚然,如果没有美的发现及审美意识的引导和启迪,宋代瓷釉工艺也不可能取得如此非凡的技术成就。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尤其是在烧制过程中,有许多偶然的发现引导或启发陶工们美的联想,于是有意识地“捕捉”这种偶然,使偶然性转变成必然性,把偶然效果变成了必然结果。如瓷器釉面开裂(开片),本来是一种工艺上的缺陷,但宋代的陶工却在瓷器釉面开裂上发现了美的韵律,不仅利用这种工艺缺陷,而且更加追求和有意发挥。官窑、哥窑就是在胎料中增加紫金土的含量,加大胎中的铁含量,使胎与釉之间的膨胀系数差距更大,创制出冰裂纹、柳叶纹、鱼子纹、百圾碎等自然天成的纹理;同时还运用色料进行着色处理,形成金丝铁线般的装饰效果。建窑的油滴斑、兔毫纹也是在烧制中偶然出现的效果,但建窑陶工具有的良好艺术素养及敏锐的眼光,使他们迅速“捕捉”这一偶然现象,经过多次反复地实验和探索,把这种偶然转化为必然。北方名釉茶叶末也是一个出于偶然的例子。它是在烧制黑釉瓷时,由于烧成温度低和降温缓慢(北方窑壁厚,降温冷却慢),釉中氧化铁、氧化镁析晶所致。但陶工发现这种釉色恰似古铜器的色泽、锈斑,于是有意识的保留这种效果,总结出这种偶然的烧制工艺,并按照此工艺成功地批量生产。种例子举不胜举。

  此外,不同的瓷釉工艺技术所形成的艺术效果不同,给人的美感也不同。如同样为青瓷,钧窑采用高硅低铝质制釉原料加入少量含有五氧化二磷的草木灰或骨灰,使釉除具有高温粘稠度大,而且具有能使釉产生液——液分相的特点;同时又采用强还原的烧制技术,使釉呈现蓝天的色彩和蛋白石般的乳光效果。南宋官窑采用石灰釉或石灰碱釉,利用多次施釉方法获得丰厚的釉层,并主要通过采用低温烧成(正烧温度下限)的技术,使釉内钙长石产生析晶、出现大量气泡及残留的未熔石英颗粒,造成釉质如玉般的效果。同样是“兔毫”纹效果,建窑的“兔毫”是一种釉料在高温中流动析晶获得的;吉州窑的“兔毫”是两种釉料在高温中“调配”出来的。

  从此可见,瓷釉之美体现在瓷釉艺术审美与瓷釉工艺技术的完美结合上。瓷釉艺术与瓷釉工艺(技术)是一个整体。瓷釉工艺为瓷釉艺术表现创造了技术条件,同样瓷釉艺术表现及审美需求又引导工艺技术的探索和提高。但是应该指出的是,瓷釉技术不能等同于瓷釉艺术,艺术与技术(技艺)之间是有区别的,不仅属性不同,其目的和存在方式也不同,把艺术混为技术,或把技术混为艺术,无疑是把目的和手段、过程与终极价值的位置给颠倒了。因此说,技术对于瓷釉艺术,仅是基础和必备的起码条件,没有对时代审美观念的深切理解和艺术表现方式的把握,无论多么高超的技艺也不可能创造出审美价值与艺术形式高的瓷器釉色来。而且,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总是需要更高层次的艺术观念来导引和互助,这样才能使技术融入艺术之中。工艺技术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与艺术的完全交融而不留痕迹,即“大匠不雕”的自由境界。只有在这种自由的境界中,创意和创造之外的精神追求才有可能,也只有在这种自由境界中,才能把艺术理解为或上升为一种精神理想的完善,即所谓“技进乎道”。这犹如庖丁解牛,“莫不中音”而“合乎桑林之舞”,因技而得道,因道而化技。所以,瓷釉不仅仅体现在工艺技术,而且表现在技术与艺术乃至与人生的关系在这里完全融合了。工艺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升华是以时代审美意识与艺术观念的改革为前导的。

  李政道博士说:“艺术与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个形象的比喻用于说明瓷釉艺术与瓷釉工艺的关系也是非常恰当的。在这里,我们再次借用周世宗的“雨过天青云破处”,并稍加改动为“美过天青工巧处”,则是对瓷釉之美与瓷釉工艺关系的最好注脚。

郭 强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陶城报”的网页作品(文字、图片及其他内容),版权均属陶城报所有,欢迎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转贴或引用,并须注明出处为“陶城报”。未经本站协议授权的,谢绝网页链接。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本网站不保证为向用户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从本网下载使用,请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站联系的,请在作品发布后30天内进行。电话/传真:0757-82271849 / 0757-82272915。
  4、本网站保留根据业务需要随时对本声明内容进行更新的权利,请您在每次登录本网站时访问此网页,查看本网站的当前声明内容。
  5、以上声明内容的解释权归本公司网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