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辛卯年五月初九
陶城报社出版 逢周五出版 这期是 第958期
E-mail:info@fstcb.com 广告热线:0757-82270095 订报热线:0757-82665959 编辑部:0757-82276288
文章检索  
 

字体大小     
上一篇
我是一粒陶土
下一篇

  献给中国陶瓷的赞美诗

  我曾经是一粒陶土。这一粒陶土,是中华母亲河边的陶片。朋友,请睁开你们深情的眼睛,看,在半坡村的村头,祖先曾用我烧饭;在大汶口的河畔,祖先曾用我汲水;在河姆渡的茅房里,祖先曾用我喝茶。那些精致的陶器是中华民族祖先亲手雕刻的精细纹理,远在一万年前,最原始的陶器上就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夏时风,商时雨。我们的祖先,将发明的文字雕刻在陶器上,祭祀、集会,记录人类最早的天文活动,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无论在河之南,还是在江之北;无论在殷墟,还是在马王堆;无论在鉴真东渡的船上,还是在三宝下西洋的船队中。在塞外沙洲,我曾陪伴王昭君弹琴;在青藏高原,我曾聆听文成公主的歌声;在我的记忆里,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我不是文字,却承载了整个民族的历史。

  往事越千年,我作为一粒陶土,漂泊过漫长的大汉天下,目睹了繁华的大唐盛世,又来到大宋王朝。那时,我早已从粗犷的“陶”出落成仪态万方的“瓷”。你看,在南中国的泉州港,每一艘商船,都满载着中国的瓷器,穿越风雨,横跨海洋,沐浴日月星辰。自那时起,在五大洲人民的眼里,陶瓷就是中国,中国就是陶瓷。中国———陶瓷,永世流芳,独领风骚。

  是的,我宁愿是一粒陶土,化身在精美的瓷器中,沿着海上丝路航行,经历南洋、印度,到达欧洲;在斯里兰卡,再登上遥远的非洲。我曾在遥远的国度,那温暖的餐桌上,满含欣喜的笑容。注视着那里的人们,享用着中国的瓷器。

  是的,我愿是一粒陶土,历经水与火的磨练,化身为精美的瓷器,凝结为人类文明与艺术的结晶。是的,这是优雅的青花;是艳丽的釉下的五彩;是青色幽幽的端庄汝瓷;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均窑;是传世甚丰的定窑;是贵州民间古老的牙舟陶。

  是的,我依然是一粒陶土。在景德镇,那千年不息的窑火不仅创造出绝世无双的青花瓷,还有凝结着深邃的思想与艺术灵动的瓷绘。

  在宜兴,我曾是一粒含铁的陶土。“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我是一粒陶土,化身为淄博的花釉,绚丽而厚重;我装饰着那千峰翠色般的龙泉青瓷,烧造为温润如玉的德化白瓷……

  我是一粒陶土,我在“石湾瓦甲天下”的石湾古镇,我在生产出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和第一件骨质瓷的工业城市唐山,我在中国工业陶瓷之都———萍乡湘东,我在……我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

  我是一粒陶土,在今天这个美丽的夜晚,我来到了“广州国际陶瓷工业技术与产品展览会”上,这里展示着五彩缤纷的陶瓷装饰材料,这里聚拢着中国瓷砖的优秀品牌,这里荟萃着中国陶瓷的新锐产品,这里有世界知名的景德镇陶瓷,这里体现了中国陶瓷完整的产业链条。这里是千年丝绸之路的延伸,这里是中华陶瓷文化生生不息的象征。

  是的,是陶瓷让我们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是陶瓷让我们赢得了渊远的友谊。

  我宁愿永远是一粒陶土,化身于陶瓷之中,见证你永恒的光辉,体现你民族的智慧,颂扬你万年不变的高贵。

  啊,陶瓷,你亘古风流,惠达五洲。

 

  (注:不久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长傅维杰曾在2011中国广州国际陶瓷工业展开幕晚宴及科达机电答谢宴会等场合,朗诵这篇由她及同事集体创作的诗篇,引起较大反响,特全文刊载以飨读者。)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陶城报”的网页作品(文字、图片及其他内容),版权均属陶城报所有,欢迎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转贴或引用,并须注明出处为“陶城报”。未经本站协议授权的,谢绝网页链接。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本网站不保证为向用户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从本网下载使用,请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站联系的,请在作品发布后30天内进行。电话/传真:0757-82271849 / 0757-82272915。
  4、本网站保留根据业务需要随时对本声明内容进行更新的权利,请您在每次登录本网站时访问此网页,查看本网站的当前声明内容。
  5、以上声明内容的解释权归本公司网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