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农历庚寅年七月初四
陶城报社出版 逢周五出版 这期是 第916期
E-mail:info@fstcb.com 广告热线:0757-82270095 订报热线:0757-82665959 编辑部:0757-82276288
文章检索  
 

字体大小     
上一篇
中国商业信用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

  编者按:

  连续几期,企业家们关于诚信的讨论,其实也是一种呼吁,当前中国到了建立商业信用体系的时候了。不过,由于缺乏制度和文化上的利益驱动机制,我们没有一种能够有效推动诚信观念深入人心的动力,缺乏一套能够战胜欺诈的利益支撑系统。和西方发达国家比,我们落后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我们自身的商业法则。

  商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很大的外在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影响着其它信用的发展。从历史的维度而言,中国传统的信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为自给自足的以身份为基础的熟人社会的私人信用,一个部分为相互依赖的契约社会的商业信用。

  一、我国信用销售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商业信用销售总规模较小,贷款提供机构单一。

  发达经济都是典型的信用经济。美国经济学家瓦尔特·克奇曼将美国的信用体系喻之为“美国经济活力的秘密成分”。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商业票据结算已经达到企业活期存款年末余额的3300倍。目前,企业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社会经营活动的80%以上。虽然银行信用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商业信用销售对GDP的促进作用远远高于金融部门。据测算,商业信用销售规模每增加1亿美元,GDP就平均增加2498万美元;金融部门的信用规模每增加1亿美元,GDP仅增加1831万美元。此外,大多数国家的信用总规模都高于其GDP,而且增长速度也比GDP快。美国信用总规模的年均增长速度是GDP的1.5倍以上,并且这种趋势正在加速。在美国的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80%以上,信用销售对美国总消费增长的支撑作用巨大。美国居民消费信用余额增长保持了50年,以年均12%的速度快速增长,1999-2006年消费信贷占当年GDP的比重从16.19%上升到21.2%。2007年贷款总额达到25519亿美元。

  我国商业信用销售对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我国信用销售规模与GDP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尚未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的内需不足。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导致企业赊销账款回收困难,形成了大量不良债务。目前,国内企业70%的账款逾期天数在60天以上,远远高于国际上平均30天的水平。坏账过高,拖欠成风和整个市场经济秩序严重紊乱,导致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商业信用销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据测算,我国金融部门的信用规模每增长1亿元人民币,拉动GDP增长4753万元;商业信用销售规模每增长1亿元,GDP反而下降8852万元。

  (二)企业信用管理水平较低,微观基础薄弱。

  美国的较大企业中都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一方面负责评估客户的商业信用状况,一般不与没有资信记录的客户打交道,另一方面也随时关注自身的信用状况,避免在信用报告中出现负面信息。在日本,企业通常和“日本贸易保险”签署保险合约,自己选择保险的项目,并按规定交纳保险费。一旦遇到货款不能回收的问题,就可以向“日本贸易保险”申请赔付。国外大公司还常利用“锁箱系统”提高应收账款回收速度,企业要求客户把付款支票寄到邮局编号的信箱,然后授权提供锁箱服务的银行开箱收取,银行处理完支票后会直接存入企业的账户内,节省了邮局寄往企业的邮寄时滞和企业财务会计处理的时滞。通过这种锁箱系统企业减少2-4天的应收账款回收时间是很容易做到的。很多企业还会利用一些评估模型来推算客户的信用,确定信用期限,如净现值法、巴萨利模型、营运资产分析模型等。美国的许多公司都有这样的信用管理软件,从债权开始成立起,就会根据在贸易中赊销期限的规定、逾期时间的长短自动向客户发出催款信函或更强烈的信息。一些公司自债权开始成立,就对债权管理进行外包,将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就交给了专门的收账机构去负责,比如ABC公司就提供很多全球知名公司委托外包的应收账管理服务。除了内部信用管理系统之外,企业一般都会主动向征信机构提供自身数据信息。美国企业都是主动向邓白氏发送能反映自身信用状况的支付、还款等信息,在邓白氏数据库系统中不断完善本企业的信用档案,以此向外界展示企业商业信用资质。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陶城报”的网页作品(文字、图片及其他内容),版权均属陶城报所有,欢迎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转贴或引用,并须注明出处为“陶城报”。未经本站协议授权的,谢绝网页链接。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本网站不保证为向用户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从本网下载使用,请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站联系的,请在作品发布后30天内进行。电话/传真:0757-82271849 / 0757-82272915。
  4、本网站保留根据业务需要随时对本声明内容进行更新的权利,请您在每次登录本网站时访问此网页,查看本网站的当前声明内容。
  5、以上声明内容的解释权归本公司网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