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3日 星期五 辛卯年四月十一
陶城报社出版 逢周五出版 这期是 第954期
E-mail:info@fstcb.com 广告热线:0757-82270095 订报热线:0757-82665959 编辑部:0757-82276288
文章检索  
 

字体大小     
上一篇
企业家精神中的社会责任元素
下一篇

  (接上期A3版)

  况且,承担社会责任不应是企业的负担。并非频繁而慷慨的慈善捐赠才算得上是承担社会责任,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应量力而行,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践行社会责任。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卡罗尔曾将企业社会责任用金字塔形式来表示,自塔基到塔顶分别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这样看来,企业家们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就在于经营、管理好自己的企业,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为社会创造财富。企业是社会财富增值的重要来源,它将社会资源汇集起来,高效地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并送达到消费者手中,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政府提供了税收去解决社会问题,改善了当地的生活质量。造血比输血更为重要,长久的就业远比一时的慈善捐赠来得实际,因而企业家们应先履行低层次的社会责任,才去更多地承担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当前,我国不少中小企业仍存在着工作环境恶劣、拖欠工资、环境污染等问题,但老板们却衣着光鲜,开着名车频频穿梭于各种慈善活动中。在笔者看来,这些“慈善行为”是本末倒置,华而不实的,而这些老板不能算是真正的企业家,更不能算是真正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

  事实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大量的实证和研究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企业的长期经济绩效是成正比的。企业家可以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将其和企业经营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两者的双赢。例如,企业家们可以通过富含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来实施情感驱动式的营销,提高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和公众中的认可度和知名度,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型竞争。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就提出了“公益性市场营销”概念,他认为企业应与公益组织合作,充分利用其权威性、公益性资源,搭建一个能让消费者认同的营销平台,进而促进市场销售。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参考蒙牛的“乡村牛奶工程”、宝洁的“全国健康教育计划”、李宁公司的“一起运动”、招商银行的“爱心操场”等等。这些大企业在慈善事业和企业永续经营中寻找到了平衡点,既回馈了社会,又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真正实现了“做秀与慈善并举,公益与广告同行”。

  社会责任感应为企业家精神之灵魂

  据统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足3年。而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1年,美国企业为39年,世界500强企业则为42年。因此,企业家们应该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级的企业与普通企业的不同在于哪里?著名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研究对比美国18个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公司后,在其不朽名著《基业长青》中提出:那些长盛不衰的“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是因为具有某些精神层面的特质在支持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有“利润之外的追求”。这些精神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企业家精神;而“利润之外的追求”,就是企业家精神中的社会责任感。

  所幸的是,我国越来越多高瞻远瞩的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青岛啤酒、浦发银行、苏宁、中国移动、五粮液等企业近年纷纷发布了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将本企业的社会责任行动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联想、百度等企业更是率先建立了企业的CSR部门(企业社会责任部)。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唤醒和践行,需要更多中小企业的参与,需要更多企业家的重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经营渐归于秩序,行为渐归于准则。在内功胜过张力,道德与效益并重的今天,企业内部精神资源的挖掘和培养,已成为企业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我们坚信,那些遵纪守法、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必定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与尊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地获取经济效益,形成长期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经营,成为受世人尊敬的百年企业。

  中国要更好地融入世界,中国人民要活得更加幸福和有尊严,离不开伟大的企业。而伟大的企业,离不开伟大的企业家,离不开企业家精神的指引。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精神,是当代中国人对企业家素质的期盼,也是时代赋予企业家的崇高使命。

  (作者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宏辉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陶城报”的网页作品(文字、图片及其他内容),版权均属陶城报所有,欢迎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转贴或引用,并须注明出处为“陶城报”。未经本站协议授权的,谢绝网页链接。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本网站不保证为向用户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从本网下载使用,请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站联系的,请在作品发布后30天内进行。电话/传真:0757-82271849 / 0757-82272915。
  4、本网站保留根据业务需要随时对本声明内容进行更新的权利,请您在每次登录本网站时访问此网页,查看本网站的当前声明内容。
  5、以上声明内容的解释权归本公司网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