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辛卯年二月十四
陶城报社出版 逢周五出版 这期是 第946期
E-mail:info@fstcb.com 广告热线:0757-82270095 订报热线:0757-82665959 编辑部:0757-82276288
文章检索  
 

字体大小     
上一篇
主动拥抱低碳时代
下一篇

  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来源于市场实践,越来越多的信息均指向一点:低碳时代必然到来。毋庸置疑的是,谁能率先在低碳领域有所建树,谁就能在现在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竞争中夺得先机。

  笔者以为,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由温室效应、气候变化而提出的,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以后遇到的各种瓶颈问题。

  首先是资源的瓶颈,我们现在的工业体系除消耗大量化石能源之外,还消耗大量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其次是环境瓶颈,化石能源带来的排放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已经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三是知识瓶颈,支撑传统工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已经缺少创新的动力,全人类全社会已经遇到了创新的危机。回顾上世纪50年以来,几乎没有新的科学理论、重大发现以及大师级的科学家诞生;四是生活方式的瓶颈,上述工业社会的发展已经难以支撑以追求物质消耗为乐趣的传统生活模式的延续,因此人类社会在其经历了农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之后已经在向知识科技文明的低碳社会进行转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准备好或是没准备好,低碳时代的到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30年前敢于“下海”开创一片新天地得以功成名就,30年后新的挑战又在眼前,当年锐意进取的陶瓷行业的企业家们,是选择被时代推着走?还是选择勇立潮头,主动拥抱低碳时代的来临?答案显然是后者。而且有人已经开始了行动。日前,广东佛山一家陶瓷企业宣布,将投入近千万元人民币对现有生产设备及技术进行改造,研发低碳环保的高品质陶瓷产品,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主动拥抱低碳时代,当是每一个勇气与智慧并存的陶瓷人的必然选择。

  从市场层面看,2005年,我国出口建筑陶瓷约4.2亿平方米,均价是每平方米2.86美元,仅为我国进口建筑陶瓷价格的1/4。而到了2009年我国陶瓷砖进口平均单价为18.69美元/平方米,出口均价4.18美元/平方米,出口价格仅为进口价格的22.3%。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陶瓷的低价格意味着土地、能源以及人力等资源都是通过廉价方式输送到了国外,而由此带来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自己买单。

  从行业自身发展看,一波又一波的反倾销调查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出口形势变得尤为严峻,部分新兴产区的陶企依靠低成本,而非技术创新、品牌塑造来参与竞争,国内陶瓷产能出现过剩,经过多年的发展,陶瓷行业亦洗牌在即。

  而从政策层面看,中国低碳产品认证已经正式启动。目前环保部已完成并公布了包括家电和办公用品两类产品在内的认证标准。据了解,除家电和办公用品之外,环保部接下来的重点开发领域是水泥和陶瓷。而更早之前也一度有声音传出,有关部门可能通过出口退税率调整等手段进行限制,借此加快行业发展,发展低碳陶瓷体系。这意味着,不主动去拥抱低碳,政府政策也会逼着高能耗、高污染的陶瓷企业进行改变,否则,结果只有一个,被淘汰。

  如何拥抱低碳时代?笔者认为,技术的创新仅仅是其中之一,至少还有以下两个方面可以探索。其一,积极参与行业低能耗指标的指定。目前用单位GDP能耗考核节能成效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因为这个指标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比如说这个指标表现在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功能区划、不同地区之间的横向的比较缺乏一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可以考虑积极参与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节能减排的考核指标和方法。

  其二,积极探索陶瓷行业的低碳交易机制。低碳时代,人类将会生产生活及产品上标志碳排放,这些跟经济、环境、资源等密切相关。比如一些专家已经在进行一些计算,一份垃圾电子邮件消耗相当于0.3克的二氧化碳,一封正常邮件相当于消耗0.4克,一封长而乏味的邮件消耗的碳可能更多,大约相当于50克。现在一些企业在做循环经济过程中已经做了很多计算,比如回收一公斤废纸相当于减排1.6公斤的二氧化碳等等。所以说,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涉及碳的量化指标一定将会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约束性指标之中,而进入国际体系监测、考核体系,在这方面有资源的陶瓷企业不妨借机转型,探索陶瓷行业的碳交易机制,发展陶瓷行业的碳交易服务。

  (作者系知名媒体人)

坤略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陶城报”的网页作品(文字、图片及其他内容),版权均属陶城报所有,欢迎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转贴或引用,并须注明出处为“陶城报”。未经本站协议授权的,谢绝网页链接。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本网站不保证为向用户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从本网下载使用,请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站联系的,请在作品发布后30天内进行。电话/传真:0757-82271849 / 0757-82272915。
  4、本网站保留根据业务需要随时对本声明内容进行更新的权利,请您在每次登录本网站时访问此网页,查看本网站的当前声明内容。
  5、以上声明内容的解释权归本公司网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