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辛卯年正月廿三
陶城报社出版 逢周五出版 这期是 第943期
E-mail:info@fstcb.com 广告热线:0757-82270095 订报热线:0757-82665959 编辑部:0757-82276288
文章检索  
 

字体大小     
上一篇
春天的怀念
下一篇
———业界人士深切缅怀俞康泰教授
 
   作为评委之一,俞康泰教授曾参加过多届新锐榜的评审。这是他参加第四届时拍下的照片。潘炳森 摄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陈帆:
   俞康泰教授是很敬业的一个人,他为中国陶瓷色釉料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人才的培养,带研究生,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也是一个对行业发展很关心、很有热情的人,很多论坛、讲座等活动他都会参与,并且积极发言,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中国陶瓷行业很需要像他这样有见解、有专业水准、也有学术成就的人。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黄芯红:
   得知俞教授去世的消息,我是感到非常痛心的。他对行业的贡献有目共睹,他的离去是行业的一个损失。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方面,他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么多年来,他家虽不在佛山,但为了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一直留在佛山,亲自在一线搞科研,做了很多的工作,尤其是在推动仿古砖发展的方面,更是功不可没。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有专业造诣的专家,也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他的生病,与他的忘我工作有很大关系。他的精力全部放在行业上,有时连吃饭都没有规律,他是为行业而献身的。他也为我们的行业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他的学生遍布在行业中的各个企业。他的精神会永远留驻在行业同仁的心中。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秘书长
   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 尹虹:
  
   和俞康泰教授认识好多年了。记得九十年代末他第一次来佛山,还是我接待的,就在华榕宫。俞康泰教授对陶瓷色釉料理论研究工作是最系统的,对包裹颜料工艺方面的贡献也很大。后来,他到了色釉料专委会工作,帮助很多企业做了很多的技术服务。
  正是由于俞康泰教授这一批人的努力,使得我们的研发水平和技术进步很快,像包裹颜料,原来几乎是被国外垄断的,从国外买,要四五十万一吨,后来降到了十来万一吨。他们这一代人对行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永远怀念博学热情朴实的俞教授
   刘小明:
 
   2月16日早上9点多正驱车走在去南庄上班的路上,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刘社,俞康泰老师12日在京病逝,是否可在贵报发个消息,如需资料也请告知。”短信是俞老师的儿子俞彬发过来的。看来他并不知道我一年前已经换岗的事。我知道这个时候容不得自己再解释什么,于是,马上停下车,以最快的速度回复他:“节哀顺便,我马上安排下!”同时,把QQ号也发给他。
  
   也许是不愿接受这样的噩耗,回到研发中心大楼我先在二楼向陈工核实了一下消息。上了三楼办公室俞彬已经在Q上等着。他把有关资料都发给了我,看到照片,眼睛开始模糊。我不能简单地把照片传给陶城报的老同事!职业习惯告诉我应该整理成一个通稿再给专业媒体。于是,我以最快时间编写好稿子,并请俞彬仔细审看。俞彬还跟我解释:教授生前叮嘱身后一切从简。因为觉得有必要告之更多关心教授的学生和他热爱的行业同仁,他才想到了陶城报。
  
   等通稿及资料都传给几个主要专业媒体后,我首先想到了网络媒体的传播,于是立即把消息放上了“华夏陶瓷网”。第二天,陶城报的老同事首先通过Q表达自己的哀思,更多的人则通过网络消息评论栏抒发自己的怀念之情。
  
   老同事叶晓梅在Q上留言:“我今天从群上得知这一消息,震惊、沉痛,俞教授去年下半年还曾为他朋友的事打过我电话,他在北京养病以来时不时为朋友或行业的事打我电话,病中还是那么热心,我一直以为他能养好病,没想到最终还是离开我们……”
  
   搜房网佛山分公司负责人王建在评论栏中表达自己的哀痛:“他是陶瓷行业尊敬的导师!曾经约好到搜房家居网做客谈陶瓷技术与家居艺术的,想不到这么快就不辞而去……”
  
   俞教授退休之后,一直住在佛山,为行业提供贴身的服务,这在行业中是非常少见的。像俞教授这样走在产学研第一线的专家,估计在其他行业也非常少见。如果不是病魔的阻止,相信今天俞教授还活跃在佛山!有这样的好教授真是我们行业之幸!
  
   近些年来,陶城报与俞教授也结下了特殊的情谊。他是新锐榜的评委,而且是最早的评委之一。印象最深的是,新锐榜早期大家对华东企业还不够熟悉,但因为俞教授是诺贝尔陶瓷的顾问,往往是经他的介绍,佛山的评委们才对华东企业的情况有所认识。由此,新锐榜的评选也才更加客观。当2009第五届新锐榜评审会教授因病在京住院未能参加时,大家都非常失落,希望他能尽快恢复健康。
  
   2009年佛山陶瓷节期间,俞教授带着俞彬回到佛山,我非常高兴,请他们父子吃饭。俞教授的儿媳也是个传媒人,席间教授希望我牵线让他儿媳能接触下《凤凰周刊》,后来我也把她的简历递了过去,但最终没有结果,深以为憾。
  
   俞教授平时还乐于为陶城报写稿。他去意大利或西班牙参加展会之后,总要写些感想。至今还记得的是《意大利的设计和西班牙的色彩———2005年意大利博罗尼亚陶瓷展观后感》一文。这篇文章对帮助行业中人认识欧洲两个陶瓷强国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俞教授还在陶城报发表了《仿古砖浅论》一文,该文从理论高度廓清了当时大家对仿古砖的模糊认识。
  
   每次,俞教授有得意之作,他总是要自己过来,到陶城大厦报社电脑室亲自将文字拷给工作人员。平时有什么事儿他也是自己亲自上门。我知道他自己不开车,但每次我试图安排车送他的时候,他总是拒绝。
  
   俞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博学、热情而朴实的人。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之一,我们永远怀念他!
  
   (作者系华夏陶瓷网总编辑)
 
   追忆康泰教授一二事
   吴建锋
 
   俞康泰教授走了。我国陶瓷界痛失一位令人敬重的色釉料专家,我们武汉理工大学也失去了一位有巨大影响力的教授。在无限悲痛之余,我作为与他并肩战斗多年的同事,也不禁回忆起一些关于康泰教授令人感动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与康泰教授一道编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事业发展很快,工厂企业和大专院校急需比较系统的技术资料,但那个时候除了少数几本过时的教科书和国外引进的零星技术文件之外,几乎没有实用的系统的建筑卫生陶瓷知识介绍的书籍。记得是俞教授与同继锋、李中祥等专家学者开始提出编一本《建筑卫生陶瓷工程师手册》,我经俞教授推荐也有幸参与了部分章节的写作,有机会与这些陶瓷界前辈一道工作,参加了多次编写会议。那时,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康泰教授的认真和执着,对编写提纲和内容以及细节,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特别是对色釉料部分,他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归纳了当时国内外研究和生产的成果,开创性地提出了有我国自身特色的色釉料理论体系,对今后我国色釉料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学术思想通过这本手册以及后来他的几本色釉料专著影响了成千上万的学生和技术人员。我觉得这是康泰教授对我国陶瓷界最大的贡献之一。
  
   另一件事情就是与康泰教授一道下工厂。记得是1997年,我与康泰教授一道去四川陶瓷厂(就是现在的四维陶瓷上市公司)做技术服务。那时俞教授是学校陶瓷教研室主任,我是副主任。他是较早提出大学老师要从“象牙塔”走向工厂企业的学者之一,而且身体力行。他多次下川陶的车间仔细研究色釉料的配方和工艺,与工人师傅们具体分析产品缺陷及其产生的原因,不断在工厂实验室和生产线上进行反复验证,对川陶的新产品开发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当时这样做的教授很少。后来他担任色釉料专业委员会主任期间,继续与大鸿制釉等一大批企业紧密结合,担任了十余家企业的技术顾问,常年奔波在工厂第一线……那些情景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从他身上也体现了一位大学教授深入工厂服务社会的精神,这种精神影响了我们陶瓷教研室几代年轻的学者,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我们开创的环保陶瓷和新能源陶瓷研究方向虽然都是在国家项目的支持下开展起来的,但依然与产业界联系密切。我们除了加强理论研究之外,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许多新产品在企业生产出来,并为企业创造了财富。康泰教授倡导的大学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对陶瓷界的专家学者是极有启发的。
  
   康泰教授的故事还有很多,我相信色釉料界的同仁会写得更精彩。我就暂时写下这么两个故事,以作追思和纪念。
  
   (作者系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副理事长)
刘小明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陶城报”的网页作品(文字、图片及其他内容),版权均属陶城报所有,欢迎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转贴或引用,并须注明出处为“陶城报”。未经本站协议授权的,谢绝网页链接。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本网站不保证为向用户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从本网下载使用,请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站联系的,请在作品发布后30天内进行。电话/传真:0757-82271849 / 0757-82272915。
  4、本网站保留根据业务需要随时对本声明内容进行更新的权利,请您在每次登录本网站时访问此网页,查看本网站的当前声明内容。
  5、以上声明内容的解释权归本公司网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