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1日 星期五 辛卯年正月初九
陶城报社出版 逢周五出版 这期是 第941期
E-mail:info@fstcb.com 广告热线:0757-82270095 订报热线:0757-82665959 编辑部:0757-82276288
文章检索  
 

字体大小     
上一篇
中美谁能执清洁能源之牛耳?
下一篇

   我的几个朋友,研究低碳城市课题。不久,会来美国进行课题调查。他们尤其想要调查纽约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城市“低碳”情况。建设低碳城市,美国不是好的样板。美国人在能源消耗上,经过了这么些年的低价石油的好处,养成了“挥”油如水的习惯。让他们回到缺少石油的生活环境里,显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美国人养尊处优惯了,不会降低生活质量,过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的生活。生活上的能源的需求,不会减少。
  
   工业生产的能源消耗,美国确实减下来了。美国工业能源需求从上世纪90年代的占全球比例的16%降到13%。相对应的,则是中国的能源消耗的巨大增长。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每年需要进口消耗的能源的10%,是仅次于美国的原油净进口国。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工业能源需求从上世纪90年代只占全球的13%,跃到今天的33%。道理很简单,美国、中国和全球经济,都离不开石油和其它化石能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尽管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非常低,不足美国的1/3。但是,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也会提高。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将在2035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金融时报》2011年1月21日)。如果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水平接近美国,地缘战略平衡将发生重大变化。全球化经济和贸易,建立在对石油能源的依赖基础上。中美将会在能源上,展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除非环境科技取得突破,中美未来冲突难免。
  
   依靠石油能源,是未来中美经济、政治、外交甚至军事冲突的根源。因此,必须现在就未雨绸缪,建立国家的新能源战略和经济战略。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必须走出重工业领域过渡投资和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就业的误区。中小型产业、服务业和私营经济领域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中国能创造大量高薪就业机会的企业是那些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私营中小型企业。它们也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古斯塔夫格拉茨《中国崛起的双重解读》)
2011年1月25日,奥巴马在国会做了《国情咨文》讲话。《国情咨文》是美国执政党的年度施政汇报。《国情咨文》相当于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是美国经济的导航仪和风向标。“我们需要在创新、教育和建设方面超越其它国家。现在的利害是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行业是否会在美国生根或者在其它地方。”奥巴马说,美国要追求突破科技,以便创造未来的就业机会和行业。使用超越任何国家的更高科技来制造更佳的产品,才是美国赢取未来之道。

   增加投资和创新以创造就业机会,在控制开支下刺激经济成长,是奥巴马目前的两大诉求。通过创新和创造工作摆脱目前美国的经济困局,是奥巴马政府在跟中国的贸易纠葛得不到有效解决后,制定的新国策。
  
   奥巴马的“新国策”,反映了他解决经济危机思路的改变。1月21日,奥巴马提名伊梅尔特担任总统就业和竞争力委员会(Pres-ident's Council on Jobs and Com-petitiveness)负责人。新委员会强调竞争与就业机会的创造,帮助美国经济更快复苏。伊梅尔特说他“深知美国该怎么做才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继续繁荣。想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美国唯一的出路就是成为高科技出口国,这可以创造职位,而且是高薪职位。以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是美国成功的关键。”奥巴马成立“就业和竞争力委员会”,体现奥巴马政府由“稳定经济”到“促进就业”的政策思路转型。
  
   美国正面临来自其他国家前所有未有的强劲竞争。对比中国对清洁能源技术大举投资,美国将加大科技和干净能源的投资。中美两国的经济命运,被绑在了同一辆“战车”上。是“同室操戈”,还是“同舟共济”,决定了两国经济、政治和军事的未来。投资科技和干净能源,是中美两国从根本上避免竞争和未来的冲突的共同道路,也是解决中美贸易危机的根本之道。
  
   从长远看,中美贸易的出路,必须突破目前两国经济相互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模式。必须从科技上找到突破,才能根本解决两国贸易不平衡和经济的根本问题。共同朝着一个方向———突破环境科技和其它新的科技,投资和发展清洁能源技术,通过新能源科技的创新的突破,为中美两国的未来经济,找到新的道路。
  
   (作者系旅美学者,时事评论员)

罗慰年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陶城报”的网页作品(文字、图片及其他内容),版权均属陶城报所有,欢迎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转贴或引用,并须注明出处为“陶城报”。未经本站协议授权的,谢绝网页链接。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本网站不保证为向用户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从本网下载使用,请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站联系的,请在作品发布后30天内进行。电话/传真:0757-82271849 / 0757-82272915。
  4、本网站保留根据业务需要随时对本声明内容进行更新的权利,请您在每次登录本网站时访问此网页,查看本网站的当前声明内容。
  5、以上声明内容的解释权归本公司网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