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壬辰年闺四月廿六
陶城报社出版 逢周五出版 这期是 第1009期
E-mail:info@fstcb.com 广告热线:0757-82270095 订报热线:0757-82665959 编辑部:0757-82276288
文章检索  
 

字体大小     
上一篇
创新之路不平坦
下一篇

  ———介绍我所认识的张文海院士

  不少人士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都有个共同点:一路走来不平坦。普通人是这样,学界泰斗———院士又何尝不是这样。

  三年前有幸结识中国工程院张文海院士并参与其中一些课题研究,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院士的经历和为人。张文海是我国有色冶炼行业首个院士,也是江西省首个本土院士,刚满70岁,在院士队伍里算是年富力强的了。看上去与普通老百姓没有两样,为人低调、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我还常与他争论问题。他总是精神饱满、不知疲倦,走起路来我们年轻二、三十岁的人都赶不上。他思路清晰、逻辑性很强,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最新的节能、减排的冶炼技术产业化,使我国成为冶炼强国。张院士几十年来不懈的创新经历和追求,让我发自内心的仰慕他人格的伟大。

  60年代西方兴起了闪速冶金强化熔炼技术,但巴黎统筹协会禁止对华输出该技术。1970年代初,我国铜冶金工艺还很落后,不仅能耗大,而且环境污染严重。1970年张文海赴云南进行小型闪速炉实验,后来争取到国家760万元研究经费,历时四年才完成闪速炉大型工业实验,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当国家决定投资106亿按照落后的“鼓风炉”方案建设江西铜基地时,张文海提出的闪速冶金方案却被全国专家论证会否定,并开始建设。张文海没有失去信心,加倍努力工作,编译了16册《闪速熔炼文集》专著让大家学习。1979年国务院批准已施工一年多的江铜冶炼厂从“鼓风炉”方案改为“闪速炉”方案,张文海任总设计师。该工程于1985年建成投产,使我国铜冶炼水平与世界强国平齐。历时15年完成终于闪速炼铜方案。

  1997年,张文海团队采用多项新技术,又使闪速炉的产量提高了四倍,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先进的闪速炉,奠定了中国在闪速冶金技术领域的最高地位。国外同行说,中国人把闪速炉建成了橡皮炉。历时10年终于完成。2003年张文海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张院士团队的“连续炼铜”技术在首次闯入有色冶炼领域的民营企业中获得成功应用,节能率达25%。历经10年完成。

  去年底开始,张院士又准备冲击其人生的又一座高峰:用闪速炼铁新工艺替代高炉炼铁的工艺技术,能耗有望下降25%,投资减少50%,污染物排放减少80%。好在如今的投融资环境以及对创新的认识比前些年好很多,不少风险投资、基金正与其团队洽谈合作,他们不想放过大好机会,我们也希望院士的愿望早日达成。

  陶瓷行业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相对来说快好多,相反国企对创新的响应并不迫切,因为责任不到人。在这种环境下张院士在冶炼行业完成多项如此重大的课题,实在是难能可贵。要长期承受行业专家、官员的否定、不理解、不支持,只有为理想去努力、去奋斗的人才能做得到,张院士就是这样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徐 平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陶城报”的网页作品(文字、图片及其他内容),版权均属陶城报所有,欢迎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转贴或引用,并须注明出处为“陶城报”。未经本站协议授权的,谢绝网页链接。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本网站不保证为向用户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从本网下载使用,请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站联系的,请在作品发布后30天内进行。电话/传真:0757-82271849 / 0757-82272915。
  4、本网站保留根据业务需要随时对本声明内容进行更新的权利,请您在每次登录本网站时访问此网页,查看本网站的当前声明内容。
  5、以上声明内容的解释权归本公司网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