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壬辰年闺四月廿六
陶城报社出版 逢周五出版 这期是 第1009期
E-mail:info@fstcb.com 广告热线:0757-82270095 订报热线:0757-82665959 编辑部:0757-82276288
文章检索  
 

字体大小     
上一篇
高流动率背后的隐忧
下一篇

陶企人才发展管理机制亟待转型升级

  老板:“过去是员工为老板打工。现在实际上是老板为员工打工。员工只关心你给他多少钱,给少了就不干。而他们根本就不考虑自己能为企业做什么。”

  “很多所谓的人才没有责任心,也没有职业素养,不懂行业,不懂产品,只会说漂亮话,还漫天要价,企业要这些人有什么用呢?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只会乱烧钱,纯属浪费时间。”

  员工:“老板只想着赚钱,根本不关心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差,没有双休就算了,拿一份工资却恨不得让你干两份活,眼睛就盯住生产了多少砖,卖了多少钱,一年到头也难得放几天假,更别提其他旅游、培训、学习的福利了。这样的企业有什么发展前途呢?”

  “老板请职业经理人过来的时候都很客气,承诺的条件都很好,可是人来了又不放权,说要做品牌,但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申请一点钱做品牌广告推广都难于上青天,还指望短期内看到业绩和效益。人又不是神,怎么可能做得下去呢?”

  制图 王蓉

  

  陶企的“人来人往”

  近几年,陶企人难招,人难留似乎已经成为一大现象,一线工人出现了“用工荒”,市场岗位流动率更是高得惊人,一个营销高管离职把整个团队连根拔起,给企业留下一个空壳的事例在行业中不时出现。老板感叹英才难寻,人才感慨怀才不遇。一边是人才紧缺,另一边却是频繁跳槽,这就是陶企现实的处境。

  媒体上陶企的招聘广告越来越多,记者曾致电招聘的企业人事主管,问到陶企最缺什么样的人才,得到一致的回答:陶企最缺的人才就是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是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佛山一家陶瓷企业的经理王先生对记者说,如今陶瓷市场的发展对于员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综合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人才更受公司的青睐;现在的陶瓷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优秀的市场人员不但能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将公司的文化、理念发扬光大,但是,这部分人才通常也是流动性最大的。每年公司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招聘、培养市场人员,但这部分员工的频繁流失,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何陶瓷行业人才流动频繁?金意陶商学院副院长骆启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认为一线工人和营销人员的流动是最高的,原因却有区别。一线的熟练员工的流动跟近年来整个国家的产业转移是相关的,近年来内地的薪酬的提高,工作生活环境比沿海更有吸引力,由于国人的亲情观,加上国家的三农补贴,很多的一线员工会选择回流,在离家较近的内地工作,这也是“用工荒”的主要原因;另外一拨员工是80、90后的年轻人,他们追求个性,注重生活质量,如果企业无法满足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容易成为流动人员的一个部分;而外部引入的人才,由于很多陶瓷企业的人才机制没有健全,人才进来了很难实现落地效应,也留不住人。

  有行业人士表示,行业人才流动频繁确实存在,但是需要辩证对待,并非所有的流动都是不利的,关键在于企业如何趋利避害,行业人才流动频率高了,企业才会思考,流动频率不高就成公务员了,证明行业没落,要腐败了,流动频率高证明行业尚在上升期。

  人员流动不是什么稀奇事,关键是企业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流失率,“家电行业的人才流动也很高,但是好的企业不怕人才流动,反而希望人才流动,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各种模式的重组来保持企业和员工的活力,就像血液一样,保持新鲜的循环,清除惰性和停滞”,骆启华对记者说道。

  职业经理人是陶企人才流动较高的群体,东方高猎头公司副总裁鲍明刚博士认为,这也是很多行业中存在的现象,职位越高,工作压力就会越大,有不少工作成绩出色的职业经理人,其实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这不仅来自工作,还有社会上的方方面面。超负荷的工作、对未来的焦虑以及缺乏相应支持系统,使不少职业经理人需要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的状态。当压力达到一个临界点,就会很容易使人在工作中产生消极情绪,以往的那些工作激情消退后,很多人会有再择业的冲动,来逃避暂时的压力,这也成为许多职业经理人最终无法走向卓越的重要原因。

  另外一个影响职业经理人流动的重要因素就是陶企行业相对其他行业较低的薪酬,较低的薪酬待遇会带给员工更多的负向激励,给人才战的竞争对手带来更多机会。随着陶企公司化进程的加快,职业经理人在综合了自身价值后,都期待获得更高的回报,实现更多的价值,因而行业中出现了职业经理人越跳越值钱的现象,反过来这也刺激了更多的跳槽。

  

  行业转型升级

  人才储备成短板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建陶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很多企业的重心转向了“苦练内功”,打造软实力上面来。在建陶行业转型升级之际,人才的供需关系也面临着相应的转型变化,人才成了影响企业能否做大做强,可否持续发展度过行业寒冬的关键一环。

  很多企业意识到了这一点,新明珠集团副总李重光说过,“企业文化与人才,将是决定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马可波罗的龚志云也表示,在达到行业充分竞争的过程中,行业人才需求的转型也在同时发生,人才储备和选拔成了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但是,目前大部分陶企的人才储备明显滞后,行业人员老龄化严重。陶瓷行业里面有很大的企业,但是还没有像家电行业空调器那样,出现美的、格力这样的寡头。骆启华认为陶企行业最终也会经历品牌集中化,而行业的洗牌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一直在进行, “在这个不断转换的过程中,人才的转型变化也会出现其中”。

  “前些年陶企一直在营销上发力,但是现在形势有了变化,成本上升了,暴利变成了微利,企业如何才能领先,必须在产品上做到成本优势,这就包括内部管理,不仅仅是把产品卖出去,卖得高价,还要降低内部管理成本。很多行业人参观了国外的先进企业,发现人家一条生产线8个人就可以,而我们需要80个人才能完成,说明国内企业的自动化还很落后,这不仅仅是设备的差异,也跟专业人才的储备有关。”骆启华说道。

  无疑,产业升级从技术层面来说,自动化设备把一些工序替代了,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但是这几年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很多老板注重短期效益,没有长期的人才规划目标,甚至未来三年的计划都没有,以至于“人才到用时方恨少”。前几年企业没有人才储备,造成现在无论是一线的工人还是技术人员、营销、管理,每一个层面都处于人才紧缺的状态。“很多企业抱怨技术人才难招,有的人漫天要价;企业自己也很难培养技术人员,怕培养好了被挖走,成本太高。”

  从事过家电、木地板业,现在中山一家著名淋浴房企业任职的张延华对陶瓷行业人才的短缺也有自己的看法:很多中国建材企业都是从小做起,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按需进行的,比如,刚开始的时候需要做产品的技术人员,接着是销售,做大了需要设计、研发,最后做品牌了才需要推广等各种人才,从生存到发展,人才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陶瓷卫浴行业整体还是粗放型的,因而大部分企业基本上谈不上人才储备。

  同为制造业,张延华认为家电行业的人才储备就做得比较好,他仍然记得当年他和十多位毕业生一起被招入家电企业,从什么都不懂到成为行业的专业人才,“企业对这些毕业生有着明确的培养目标,针对性地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人才,比如财务、销售、技术等,企业对新人有一套完整的发展计划,有师傅带着,经过两、三年的培训才上岗。” 此类人才培养在陶企很少见,陶瓷行业成长的速度比较慢,对人才的需求也没有家电那么强,一般都是从别的行业招来直接用,但往往由于没有好的制度,人才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薪酬也较低,流动频繁。

  陶企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目前行业人才紧缺显然成了企业发展的短板。比照家电行业,张延华认为目前陶企团队人才的发展规模还是太小。“这跟企业规模有关系,只有一个企业规模做大了才可以谈到人才团队的建设。行业的发展应该有一个你死我活的竞争过程,剩下的才会走到品牌建设上面,洗牌重组。目前来看,陶瓷市场虽然惨淡,但是还没有大量的企业倒下,说明竞争还不够激烈,价格战也没把他们打倒,利润还可以,如果哪天利润降到很低的程度,比如毛利润只有3-5个点的时候,很多企业就会关门不干了。现在卫浴行业里的国外品牌如东陶、科勒、高仪品牌慢慢会把市场做大,形成对国内品牌的打压,在三两年里就会看得很清楚,到那个时候,他们的人才储备肯定就会比我们国内的大,现在有些国内瓷砖品牌规模做得比较好的也在注意人才的储备,但做得好的还是太少,行业的竞争还是不够激烈。家电行业的苏宁和国美打倒了很多企业,形成目前的行业品牌格局,我认为建材行业也要经历这个阶段。”他对记者说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陶城报”的网页作品(文字、图片及其他内容),版权均属陶城报所有,欢迎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转贴或引用,并须注明出处为“陶城报”。未经本站协议授权的,谢绝网页链接。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本网站不保证为向用户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从本网下载使用,请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站联系的,请在作品发布后30天内进行。电话/传真:0757-82271849 / 0757-82272915。
  4、本网站保留根据业务需要随时对本声明内容进行更新的权利,请您在每次登录本网站时访问此网页,查看本网站的当前声明内容。
  5、以上声明内容的解释权归本公司网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