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日 辛卯年 冬月初八
陶城报社出版 逢周五出版 这期是 第983期
E-mail:info@fstcb.com 广告热线:0757-82270095 订报热线:0757-82665959 编辑部:0757-82276288
文章检索  
 

字体大小     
上一篇
为《中国智式》一书写的序言
下一篇

  世界陶瓷史可上溯万年。如果将历代史迹用形象的图表表达,那将是世界上一条最长最美、连绵起伏有源头没尽头的产业线路图。陶瓷是作为人力可以改变天然物本质的起端的活见证,并为人类的生存活动提供方便而被永远记住的。作为功能材料、作为实用品、作为文化载体,陶瓷进入社会活动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中国陶瓷从手艺业做起,经历了陶器、原始瓷、瓷器、陶瓷器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发明史、科技史、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即便在今天,中国陶瓷的现代化进程仍然广泛地应用着现代的科技成果。当代世界的所有制品都来自三大材料,金属的、有机的、无机的,唯独取自大自然的泥砂石料制作的陶瓷产品可以长存万千年而难以被替代。这就是陶瓷的贡献、可爱和伟大。陶瓷业也因此成为一个“源远流长、文化精深、工艺独特、现代科技”的古老、传统而又现代的全球化产业。

  《中国智式》著作面世,首先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在我们这个世界陶瓷古国大国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位充满热情、智慧、能力的人才。作者用他自己丰富的行业经历、敏锐的洞察力、多年的科研成果、“合作、创新、致远”的企业经营理念、带前瞻性创新性的思维、有特色的方式和声音,去“积极探索行业未来发展强盛之道”,探索一个古老而传统的中国陶瓷民族产业再次从东方崛起称强于世之道。本书广收博引了过去二三十年国内外建筑陶瓷业在陶瓷教育、装备、色釉料、工艺技术、市场开发、人物等方面发生的事情,翔实而丰富,可谓是建筑陶瓷近现代发展史。本书用了70%以上的篇幅论证中国建筑陶瓷未来发展构思和实施模式,对于当代中国陶瓷产业的走向有着很现实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书对中国陶瓷的可持续发展给予特别的关注并提出“正本清源”的三大基本思路,浸润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依我看来,本书还是一本近50年来继“硅酸盐辞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82)、中国古陶瓷论文集(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82)、陶瓷导论([美]W.D.金格瑞等著,清华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教研组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等著作,以及上世纪80年代由原国家建材局组织编写的一批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教材以后为数不多的好书。

  中国陶瓷强盛之道怎么走?我赞成本书作者的论断和作者自己用其书名的巧妙回应:由中国制式“走向“中国智式”。中国陶瓷是一座有生命力的大山,一座”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值得探索的经济文化大山。欲知庐山真面目,需有更多的学子舍得几十年时光去潜修、开发。

  谨以读《中国智式》书稿之后的感言,遵嘱为序。

陈 帆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陶城报”的网页作品(文字、图片及其他内容),版权均属陶城报所有,欢迎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转贴或引用,并须注明出处为“陶城报”。未经本站协议授权的,谢绝网页链接。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本网站不保证为向用户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从本网下载使用,请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站联系的,请在作品发布后30天内进行。电话/传真:0757-82271849 / 0757-82272915。
  4、本网站保留根据业务需要随时对本声明内容进行更新的权利,请您在每次登录本网站时访问此网页,查看本网站的当前声明内容。
  5、以上声明内容的解释权归本公司网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