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辛卯年八月初五
陶城报社出版 逢周五出版 这期是 第970期
E-mail:info@fstcb.com 广告热线:0757-82270095 订报热线:0757-82665959 编辑部:0757-82276288
文章检索  
 

字体大小     
上一篇
新“国大师”论陶:石湾陶艺如何“走出去”
下一篇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石湾陶艺在一代又一代手工艺人身上,手手相承,历经时代的变迁,时间的洗礼,始终保持其艺术的独特性,这一珍贵的艺术文化瑰宝,在现代遇到了自身发展的新烦恼,早已扬名海外的石湾陶艺,在广东省以外的国内各地,却遭遇了早知其名,不知其真正价值的尴尬,如何让石湾陶艺重振威名,成为了每个石湾工艺传承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报就此特邀刚新鲜出炉佛山5位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畅聊本期话题。

  话题一:作为新国家级陶艺大师,接下来会对推广石湾陶艺作哪方面的努力?

  封伟民:不管是为了石湾陶艺还是为了个人发展,我一直都在努力。政府已经出了很大的力在宣传,但是政府不能代替做所有的事,作为陶艺大师也要把好的作品拿出来展示,我准备于9月份在顺德举办个人作品展,有国画、石湾陶做的花瓶,还有陶艺等,希望通过作品的展示,能给后辈或者其他陶艺家一个启发,也更好地传播石湾陶艺,我最终是希望石湾陶艺的影响力可以扩大到全国。

  黄志伟:成为大学里的讲师,向学生或者年轻人传授陶艺文化,全力以赴地将陶艺文化传承下去。出作品集和举办个人作品展,希望加强石湾陶艺在珠三角乃至是全国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喜欢。

  霍冠华:努力:而对于我个人而言,宏观方面的肯定做不了,但是在微观上面还是可以做一些。努力让自己的作品做得更好,更具有影响力,多参加一些国内外的展览,多写些论文,也会到一些学校或者年轻人较多的地方去宣传,讲解、传授陶艺。想培养一批优秀的年轻人继承陶艺文化,希望陶艺不要在我这一代就消失了。

  潘汾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的作品做好。在宣传这一块,还是要政府,石湾集体行动才行,大师个人的能力就太一盘散沙了。

  庞文忠:在原有的基础上,把作品做得更好,更具有地方性、技术性,做得更精致。同时也会多参加一些由政府牵头的展览,多展示自己的作品,让人去喜欢。

  话题二:如何看待石湾陶艺的地域性?

  封伟民:关于地域性,我认为不存在多大的发展地域局限性,更多的是一个地方特色的表现,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说有什么局限,更多的是和作者本身的水平有关。

  霍冠华:每个地方都会存在它的地域发展局限性,石湾总体来说地域局限性是有的,但是不太明显,还是不错的。石湾陶艺总的来说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产品比较多,也比较好,基本上什么样的都有。基于传统的历史,现在石湾陶艺有创新,而且也贴合传统,发展大方向还是不错的。

  潘汾淋:地域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现在石湾陶艺发展还没有真正打破长江,在南方比较有影响,但是北方的人对于石湾陶艺的了解不多。

  话题三:石湾陶艺发展现状,遭遇哪些发展难题?

  封伟民:现在石湾陶艺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扶持和宣传,现在发展状况比较好。往年这个时期是淡季,市场不太好,但是今天市场要比往年好很多,当然这也是由政府和陶艺大师们的共同努力得来的吧。

  市场发展之后,有一个复制问题。现在在人才这一块是个难题,入这行的人比较少,技术工人及有创作能力的人比较难找。这行需要自己有兴趣,尤其是搞创作的,要定下心来慢慢发展。现在这行的人基本都是三十几岁的人,年轻一代的难找。

  黄志伟:发展现状很好,是充满希望的。现在很多人来学习陶艺,跟很多其他的传统工艺来比,陶艺的发展还是很好的。现在陶瓷艺术学院成立,将会更好地推广、普及陶艺文化。发展瓶颈的话,我觉得还是缺少创新。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陶城报”的网页作品(文字、图片及其他内容),版权均属陶城报所有,欢迎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转贴或引用,并须注明出处为“陶城报”。未经本站协议授权的,谢绝网页链接。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本网站不保证为向用户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从本网下载使用,请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站联系的,请在作品发布后30天内进行。电话/传真:0757-82271849 / 0757-82272915。
  4、本网站保留根据业务需要随时对本声明内容进行更新的权利,请您在每次登录本网站时访问此网页,查看本网站的当前声明内容。
  5、以上声明内容的解释权归本公司网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