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2日 农历己丑年十二月初八
陶城报社出版 逢周五出版 这期是 第889期
E-mail:info@fstcb.com 广告热线:0757-82270095 订报热线:0757-82665959 编辑部:0757-82276288
文章检索  
 

字体大小     
上一篇
温州陶瓷产业:几起几落日渐式微
下一篇

——访温州市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郑金汉

  陶城报:有人说,西山厂就是温州近现代陶瓷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对吗?

  郑金汉:是的,温州其实是一个很出名的陶瓷产区,全国最早的一块面砖就是在温州西山厂生产出来的。1958年,首都的十大建筑所采用的外墙砖都来自温州,因为当时全国就只有温州的“西山牌”瓷砖。当时有一句话来形容西山厂,“五十年代独此一家,六十年代全面开花”。当时“西山牌”畅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香港是免检产品。

  陶城报:当时,温州是国内最有代表性的陶瓷产区吧?

  郑金汉:对,当时陶瓷釉面砖的行业最高标准就是西山标准。当时最著名的陶瓷企业是西山陶瓷公司,而且温州陶瓷的外销产品主要是以该公司所生产的产品为主。在文化大革命前,西山厂的工业比重占到温州的四分之一,可以说陶瓷产业是绝对的支柱产业。当时唐山、沈阳、景德镇等陶瓷品牌都是从温州引过去的。此外,我们还派技术人员到那些地方去做指导。相对于温州,佛山的陶瓷发展要晚一些,好象是到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发展,而当时佛山做面砖的技术也是向“西山”学习的。

  陶城报:改革开放以后温州陶瓷产业的发展情况怎样?

  郑金汉:随着改革开放,温州的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盖上了房子,所以对瓷砖的需求量增大,因此很多陶瓷企业发展起来了。温州下辖的永强县,一下子冒出了900多条陶瓷生产线,有的一个村几十户人家都在生产陶瓷。当时的生产线是比较简陋的,主要生产面砖,还有一些外墙砖。但当陶瓷厂一多,问题就出现了。由于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大多是老式窑炉,不仅能耗大,而且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甚至于影响了温州机场的飞行安全。当时国务院、省政府曾多次批复,要求温州市限期治理永强片陶瓷窑炉的煤烟污染。之后政府就下令关闭了大量的企业,两百多条窑炉被拆除,这给温州乡镇陶瓷工业不小的打击。

  陶城报:那后来呢?

  郑金汉:到了95年的时候,温州900多家陶瓷企业关闭只剩下20多家,而这20多家企业都是经过改造过的。到2000年时,温州陶瓷企业又发展到80多家,而这80多家企业的规模和设备比原来的企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从2003年开始,温州陶瓷的发展又开始走下坡路了。

  陶城报:是什么原因导致再次走下坡路的呢?

  郑金汉:因为政府要对陶瓷企业进行整顿,关闭了很多不达标的企业。第一,国家从03年开始对“煤气发生炉”开始整顿。第二,当时温州企业工作环境比较差,有很多安全隐患,生产车间内很多粉尘,而国家从04年开始对矽肺等职业病进行整顿。第三,政府对沿海地区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进行严格的限制,所以温州的陶瓷企业发展受阻。

  陶城报:与国内其他产区相比,温州有哪些资源或优势可以提供给陶瓷企业发展呢?

  郑金汉:温州在物流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水域与公路运输都比较发达。另外,江浙这一带有很大的市场需要,所以温州的陶瓷企业也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陶城报:这些年,温州的陶瓷企业外迁出去的也不少吧?

  郑金汉:温州的土地紧缺,如果没有充足的土地,那么一个陶瓷企业要想扩大规模就困难重重了,更不用说想建一个陶瓷工业园。所以导致温州大量的陶瓷企业外迁,从2004年的87家到现在只剩下19家了。除去少数的几个省区,温州的陶瓷企业遍布大江南北,甚至于走出了国门,到了如伊朗、乌兹别克斯坦这些国家。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陶城报”的网页作品(文字、图片及其他内容),版权均属陶城报所有,欢迎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转贴或引用,并须注明出处为“陶城报”。未经本站协议授权的,谢绝网页链接。未经本网站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本网站不保证为向用户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从本网下载使用,请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站联系的,请在作品发布后30天内进行。电话/传真:0757-82271849 / 0757-82272915。
  4、本网站保留根据业务需要随时对本声明内容进行更新的权利,请您在每次登录本网站时访问此网页,查看本网站的当前声明内容。
  5、以上声明内容的解释权归本公司网站所有。